时间:2025-11-02作者:admin浏览: 次
欧陆注册9月21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学学科评议组与新疆大学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20周年主题研讨会在新疆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十载发展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成就,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凝聚共识。
与会专家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一致认为,2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了从奠基起步到繁荣发展的跨越,在学科布局、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硕果累累,并推动了自主性、多层次的学科体系构建。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怀春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基础性和引领性学科,肩负着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重大使命。中国人民大学靳诺教授提出,学科体系和布局的大发展、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是学科20年发展成就的显著标志。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认为,学科建设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教授指出,习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学科的战略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体现了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武汉大学教授、新疆大学博峰战略人才骆郁廷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推进理论创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核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加强国际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还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布局、平台、师资和成果方面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并提出,应通过强化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促进机制、构建高质量学科评价体系、统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党建学科协调发展、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进一步强化支撑作用。
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靳诺教授指出,学科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解决好科研创新不足、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及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际视野。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认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应整合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提出思政课教学应将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指出,学科建设应系统审视并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范畴与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需要各二级学科的综合支撑与协同赋能,应科学规划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增强学科内部逻辑一致性与学理说服力。骆郁廷教授提出,推动学科发展应妥善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自主建设与开放借鉴、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等几对关系。山东大学臧秀玲教授则围绕提炼学科标识性概念应回归经典、立足实践的话题,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环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路径。中山大学林进平教授指出,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兼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二级学科和维度,并注重吸纳当代重要概念以回应时代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燕连福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具备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条件,应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之问,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筑牢学术根基。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也是研讨会关注的焦点。江西师范大学祝黄河教授认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凝练特色,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院际交流合作。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进一步指出,地方高校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结合区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特色、行业背景特色,同时注重内容上的整体性、规范性。
展望学科未来发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聚焦深化理论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处理好学科内部关系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等多个维度。复旦大学刘红凛教授认为,应守住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根本,坚守学科边界和学科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宋进教授提出,应以历史视野、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不断提升学科自觉。山东大学张士海教授认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提升学理支撑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指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需倡导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科学辨识和吸收他国优秀成果,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构建融通中西的学术话语体系。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认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质量,需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培养过程,提升教师学术水平与育人责任感。
在理解和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党史党建学学科的关系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认为,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党史部分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历史支撑,党建部分则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支撑。北京大学程美东教授建议,党史党建学前沿问题研究要坚持“党史”与“党建”相贯通原则,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等展开研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高质量发展任务,优化学科布局与评价机制,构建学科课程教师教材协同体,推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力与话语权,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容、话语、方法上实现系统性创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服务国家治理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供坚实理论与人才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城乡融合发展当从何处破局?不同的道德理论有哪些共同的价值底色?什么是大规模政治体的良序治理之道?在人大,前沿理论、时代课题,在这张圆桌聚焦。拆掉讲台的高差、打破学科的围墙,在习曾考察过的立德楼310先锋教室内,主讲人、点评人、听众围桌论道,不同学科、多元身份的青年学者在此汇聚,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或热烈交锋、不时会心大笑这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先声圆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学者研讨会的现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先声二字,正源自于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
在全球治理变革中高举法治火炬,在时代发展浪潮中高扬正义旗帜。10月34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法律实务界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王洪祥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过去数十年间,协会一直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许多专家学者同行,未来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加强全球法治建设。